close

醫療的鐵三角

前幾天與鄰居閒聊時,談及醫療的問題,幾乎引起一場辯論會,她們的觀點:因為對醫學不懂,就算有所疑惑,也不敢 向 醫師請教問題,怕醫師不悅會回應「是我當醫生?還是妳當醫生?」,只能作個待宰羔羊,生死 全交給 醫師,若是有問題,護士小姐會 向 醫師報告,在醫院問問題是會「顧人怨」…。

 

對於她們的觀點,我完全無法認同,若是醫病之間沒有很好的溝通,很容易造成醫療糾紛。在我多年照顧親人的體驗,有多數的老年病患,並不止獨一單純疾病,在醫學中心,相同的科別,不同醫師有不同專長,以外科而言,同一家醫院,同一位病人作相同的手術治療,而同一科別不同醫師的手術治療,會產生不同的危險性、成功率的比率,並非危險性高、成功率低的醫師醫術差,而是經驗不同、專長不同。對自己的病情不求了解,無法選擇適當的醫療、作妥善的照顧,若是出了問題,豈不是害了自己,也害了別人。

 

住院期間,醫護人員對病人的接觸時間有限,如同蜻蜓點水,只有長期守候的照顧者最清楚,照顧者必須長期不斷的充實相關醫學常識,聽懂醫師講解、提供昔日醫療資訊、提高警覺性發現問題,適時告知醫護人員,能在急救的黃金時間救回病人一命。在母親在病危的療程,當我發現問題告知醫護人員進行急救,為該療程第四次敗血症,且一天急救二次,均由我發現告知,得以救回母親一命。

 

當醫療結束出院,不代表該項疾病終結,有些疾病會伴隨終身,服用西藥對該項疾病有療效,但其副作用是否又會增加另一種疾病呢?而對藥物的副作用禁忌、交互作用等,照顧者又能了解多少?如同我母親有巴金森氏症﹙只能控制無法治癒﹚,在醫師調整劑量後,卻出現精神科疾病的症狀,此為抗巴金森藥過量引起、巴金森氏症引起的長期便秘,若服用促進腸胃蠕動口服藥,其副作用會使巴金森氏症症狀加重、而有經常嘔吐症狀者,多數的止吐藥或止嘔針劑,會使巴金森氏症狀加重…,這些問題,難道照顧者不須要知道嗎?在神經內科以外的治療時,難道不應該提醒醫師嗎?若醫師因此不悅,表示醫師該再重修醫德的學分。捫心自問是否已盡到照顧之責,若是病人造成不該有的傷害,照顧者是否該負點責任?

 

醫師的醫德學分

在我作家屬與看護工作的生涯,我曾遇到態度傲慢的醫師,不接受家屬與看護的提問與提醒,只能聽天由命、自求多福。從事看護工作,曾經在地區醫院照顧一位老年病患,病人已呈現全身水腫、喘的症狀,我察看水腫的部位、思考著水腫的原因,可惜沒有抽血檢查的任何報告,主治醫師查房時,我問:「是否有驗白蛋白?指數是多少?」醫師馬上變臉,回答:「妳又不是醫護人員,問那麼多作什麼?2 . 4啦!」。天啊!白蛋白的指數已掉到2 . 4,還不作處理,難怪會全身水腫,白蛋白為營養指數,正常值為3 . 4 ~ 4 . 5,當指數降至3 . 0以下,有些醫師會請家屬自費輸白蛋白。對這種醫療品質,最後家屬決定辦理自動出院,轉至醫學中心急診,在急診即插上氣管內管接呼吸器轉入加護病房。

 

在照顧母親時期,為母親的足部未端傷口治療,面臨著截肢危機時,我曾向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 陳錫根 醫師建議:…,之前的某種療法,有很好的效果。 陳錫根 醫師接受我的建議,但因血管狹窄阻塞,完全沒有預期的療效;轉院至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時,骨科 馮逸卿 醫師,對母親內外科的各種問題,並沒有商議對象,得知我照顧多年,治療之前找我商議、參考我提的建議,再作最後決定治療方式,在數度中西醫合併治療,得以保住下肢免於截肢之苦。

 

我個人認為,對病人而言,醫師首重於醫德,其次醫術,職位排在最後,只有依 賴 醫師與護士,對病人沒有絕對的保障,必須有對病情全盤掌握的照顧者,在醫師、護士與照顧者三方面形成醫療上的鐵三角,有穩固的鐵三角,可以改變病人一生的命運。

 

在這一場與鄰居的醫療辯論,經過一番舌槍唇戰之後,對方終於甘拜下風,表示:妳有接觸過醫學,我們沒有不懂醫學…。我回應:「學習的途徑有很多,最主要能掌握自已或照顧的病患全部病情、知道藥物的影響,要不恥下問,沒有問,出院後如何照顧?沒有說,醫師如何知道居家照顧的病情?那是醫病之間的基本溝通方式…」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醫療的鐵三角
    全站熱搜

    劉碧蓮之親人照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